一直以来,当人们提到“白酒”,首先想到的便是大名鼎鼎的“国酒茅台”或者是同样声名在外的五粮液(000858,股吧)。相比之下,“洋河”的品牌知名度就不是那么高。
不过名气上虽不及顶级品牌,洋河却依然算得上国内白酒行业的“前三甲”之一,因为从收入来看,目前洋河仅位于茅台、五粮液之下。
11月白酒行业各公司发布的三季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洋河股份(002304)(002304)的营业总收入虽远低于茅台同期的549.7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但仍以209.7亿元位列白酒行业第三位,营收同比增长率为24.2%。与此同时,洋河的净利润为70.4亿元,同比增长26.1%。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茅台作为白酒龙头在营收甚至净利润上都比其他同行企业高出大截。由于这里面牵扯了关于品牌效应甚至民族情感等更高层面的因素,若仅从营收及净利润规模对比茅台和洋河并没有意义。
不过仅从酒企的角度出发,探讨两家公司的经营及成长性,得出的结论还是值得投资者参考的。
先从经营情况的角度来看两家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白酒行业作为典型的零售行业,以总资产周转率来看一家公司的总资产在实际经营的运用中是否有效率还是较为准确的。
目前茅台的总资产周转率为0.39,而洋河为0.47。可以看出不管是行业龙头茅台还是洋河,“烧钱”依然是两家公司或者说是整个白酒行业的问题。
不过就算“烧钱”也要“有钱可烧”。按2017年两家公司年报披露数据计算“现金及其等价物占当期总资产比重”可得,茅台现金占比为65.3%,而洋河股份仅有4.0%(总资产432.58亿元,现金及其等价物17.5亿元)。而以今年三季报数据计算,洋河股份的该比重为2.8%。由此可见,洋河的经营现金情况相较行业龙头似乎存在较大差距。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洋河的现金储备看似不够多,但回款能力却很强。以三季报披露的数据,洋河股份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仅有0.11天,也就是说公司每天都有回款入账,所以公司经营状况依然良好。
再从毛利率来看公司的内生增长能力。众所周知,白酒行业是“暴利”行业。三季报数据披露,茅台的毛利率为91.1%,而洋河为73.0%。毛利率高企,扣除费用(营销费用、管理费用、研究费用、折旧费用和分期摊销费用)后的营业利润率自然同样优秀。从数据上看,茅台当期营业利润率为66.9%,而洋河股份为44.4%。
也就是说,茅台扣除的费用占比为24.2%,而洋河则达到了28.6%。之所以洋河股份费用率更高,很大程度是因为其营销费用。2017年年报数据显示,茅台的营销费用占其当期总营收的比重为4.9%,而同期的洋河则达到了11.9%。
这说明由于品牌效应,洋河在渠道管理上与茅台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但同行其他公司相比,洋河在营销持续投入的同时,管理层依然保持了相应的克制。综合近年来洋河改革进程来看,目前公司的改革算是步入了正轨。
只是经营能力及效率上成绩显著,依然难掩洋河潜在的矛盾。
茅台之所以能够成为白酒龙头,其实不仅在于其产品优质,更在于公司员工团结一致,拧成一股绳共同发力。可以看到茅台在员工福利上从来没有懈怠过。正如茅台教父季克良那句名言:“一瓶茅台价格应低于工人最低工资”。
而现在摆在洋河面前的便是员工内部问题。
12月15日上午11点,洋河因克扣工资和涉及员工股权利益问题得不到解决,发生了数千名员工集体维权事件。其中,位于宿迁的洋河酒厂分公司包装三车间约300余名工人,因克扣工资一事对上反映无果,开始维权,随后则围聚在公司办公大楼,试图讨要说法。
我们且不讨论公司是否真实存在“克扣工资”的现象。我们可以从财务角度审视这个问题。
从今年披露的三季报数据来看,洋河支付给员工及为员工支付的现金金额为12.5亿元,占公司当期总营收的5.9%。与此同时,茅台的该项数据为51.2亿元,占茅台当期总营收的9.3%。
2017年年报数据显示,茅台的员工总人数约为2.5万人,洋河约为1.5万人。若假设两家公司至今人员稳定,那今年前三季度茅台为每位员工平均支付约20.5万元,而洋河为其每位员工平均支付8.3万元。
从这一数据对比就不难看出一些问题了。所以说虽然如今在公司经营上洋河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以人为本”的初心还是不能忘记的,这也将是公司继续走下去的最大的资本。
文章来源于佳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