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 企业文化
  • 品酒时尚
  • 【行业动态】王延才:主动适应新常态,已呈现大繁荣大发展之势

    【行业动态】王延才:主动适应新常态,已呈现大繁荣大发展之势
    - 2020-7-17 9:55:24 -

    如果说2003~2012年是“黄金十年”,2012~2015年是深度调整的三年,那么2015~2019年便是中国酒业主动适应新常态,提质增效,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大繁荣大发展的五年。

    7月16日,中国酒业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扩大)会议今日在北京召开。中国酒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第六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王延才作《中国酒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来讲述过去五年的产业变化及捋清这变化背后的脉络。

    会员数量增长119.9%

    《报告》在回顾产业发展历程时强调,五年来,协会以完善服务体系和创新服务内容为工作主线,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服务机制,致力于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年轻化产业协会的打造。通过加强党的领导,提升党建工作;组织专业化培训,提升业务素质;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考核;构建协会文化体系建设,提升职业素养;引进人才,提升专业服务;建立服务清单,强化服务效果,增强服务职能等,从传统工业和产品协会向产业协会转变。

    《报告》中表示,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共开展630项工作(其中:计划内478项,计划外152项)。五年来,秘书处带领各分支机构,完成国家发改委、卫健委、财政部、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商务部等国家有关部门酒类法规的相关项目研究、意见征询、反映行业诉求等超百次。

    “在做好产业政策法规对接工作的同时,把工作重点和方向拓展到市场端和消费端。相继成立市场委员会、文化委员会,举办春、秋季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建立酒类消费数据库,组团出海拓展国际市场”王延才坦言,会员数量从第五届理事会成立时的800家,到目前的1759家,增长119.9%。协会相继被评为全国“5A”级社会团体、“爱心协会”等,获评“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量变向质变的“四个变”

    有话叫“不经历低谷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人生如此,酒业亦如此。

    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村”说经历2012年后三年深度调整的中国酒业一点都不为过,调整期后的2015~2019年,酿酒产业取得非同寻常的发展成就。

     

    通过“2015~2019年中国酒业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指标”对比,《报告》认为,五年来,酒类产业各项经济指标数据呈现四个变化:

    1、规模以上酒类企业数量逐年减少,相比五年前减少了437家,体现出酒业市场集中度逐年得到提升。

    2、产销量基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相比五年前减少了1686.3万kL,降幅为25.6%,体现了市场供需关系和消费需求的变化。

    3、产品销售收入减少184亿元,降幅2.3%,在2017年触底回升,出现V字反转。但单位产品销售收入却基本显示出逐年增长的现象(仅2016年出现下降),五年累计增幅31.3%,说明酒类产品的市场议价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4、利润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累计增长679.5亿元,增幅达72.6%,单位产品利润增幅高达132.0%,表现出酒业由量变向质变的过程,间接体现出消费者“喝少一点儿,喝好一点儿”的消费诉求。

    “正因为中国酒业有了低谷期的经历,行业才由被动接受到心态放稳,由不适应到积极应对,由措不得力到思变创新等诸多转变”王延才说。

    王延才表示,经过近几年努力探索,一个符合中国酿酒产业实际,以遵循政策法规为导向,以满足美好生活酿好美酒为使命,以守正、传承、创新为根基,以诚实、诚信、诚心构建服务体系为核心,以培养人才队伍专业技能为支撑,以践行社会责任为担当的产业发展体系已基本呈现。

    四大体系体现产业飞跃

    王延才在《报告》中分析认为,五年来,中国酿酒产业质的飞跃主要体现在制造体系、管理体系、责任体系、标准体系等四个方面。

    1、制造体系更加精细

    《报告》指出,中国酿酒已从过去简单生产方式全面转向技术创新拉动产业升级的新通道,生产制造体系发生了本质变化,产品结构从单纯追求色、香、味,彻底转向以消费者为核心来设计产品。同时,在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在技术装备创新、质量安全保障等方面大大提升了水平。

    “好酒之本一定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国酿酒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一直以来这也是协会的核心工作”王延才表示,协会高度重视产业技术创新工作,一方面各酒种设置技术委员会,另一方面开展科技奖评审工作。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共性问题,采取协会、院校与企业的更广范围合作研究模式。

    2、管理体系更加全面

    管理和人才是产业兴衰的关键,酿酒产业的飞跃体现在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上。

    产业企业在抓业务、求效益、谋发展上,离不开管理机制的强力支撑,特别是党建引领发挥的核心作用。近年来,为适应新时代需要,协会着力把全国酿酒产业党建交流做成常态化活动,倡导产业以党建促发展。

    没有好的管理机制,产业难以实现善治。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酒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一直是协会核心工作之一。

    协会着手打造国家职业鉴定与行业职业认证的双线培养体系,一方面依照国家职业标准开展品酒师、酿酒师等系列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为产业输送了共计约2万余名专业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在产业开展以行业发展为导向的酒类营销师、中国陈年白酒鉴定师、鸡尾酒调酒师等新兴职业的培训、考核工作。

    管理机制、组织体系上,产业通过内部变革,激发活力,优化管理,打造了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确保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效提升了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五年来,协会注重打造企业文化体系,并通过确立核心价值观,打造从价值理念到行为层面的管理文化,使产业企业在思想认识上形成共识,在工作上形成合力。

    王延才表示,近年来,产业经营管理达到新的高度,管理理念已从过往的单一生产管理模式转向管理的全面提升,彻底终结厂家生产什么酒、商家卖什么酒,消费者就得喝什么酒的时代。

    “卖方市场彻底转向买方市场,企业经营高度重视研究市场,重视营销,注重自身管理”王延才说,提升服务质量和多措并举的管理体系推动着产业企业跨越式发展。

    3、社会责任体系更加有力

    2015年,中国酒业协会成立“酒与社会责任促进工作委员会”。该委员会联合全国酒类企业共同发起一年一度的“全国理性饮酒宣传周”活动。

    “为了引导产业前瞻性和系统化地履行社会责任,提高社会公信力,成立了‘酒与社会责任促进工作委员会’”王延才解读,同时,委员会向社会积极倡导适量饮酒、快乐生活消费理念,五年间共影响了3.3亿人次。另外,目前,产区的集群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在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据悉,倡导从生态资源、地域特色等多角度,深入诠释美酒与健康,并主张融合多产业实现多重价值升华的基于和产区政府、产区龙头企业共建培育的产业特色区域建设方兴未艾。协会已发布“世界十大烈酒产区”,且共建培育14个美酒特色区域。

    4、标准体系更加完善

    近年来,酿酒产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进而以标准引领企业品质升级。

    《报告》认为,酿酒产业在构建标准体系理念上有很大的变化。标准修制订已不完全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进而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标准体系构建,用来指导产业生产。标准从产业传统技术领域,逐步向产区表达、社会责任、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等多领域拓展。

    王延才认为,标准化工作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机构运转更加有效,在立项审批、审定、制定周期、版权、发布、实施等方面得以加强。

    “特别是产业团体标准审查委员会的构建,协调着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协同效应”王延才表示,其发布的一系列团体标准,补充了产业标准化领域的空白。



    文章来源于华夏酒报

     

    相关新闻